乳腺癌组织分子分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乳腺癌组织分子分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实验要求

(1)专业与年级要求:

专业要求:临床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

年级要求:大二下半年以及以上的学生

(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等

要求学生学习过组织学、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免疫学及细胞生物学等相关知识。


教学成果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实验背景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中的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剂是明确的致癌剂,可能导致一定的环境污染。其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价格昂贵、实验使用的高压锅具有一定危险性。且本实验耗时长(整个实验超过10小时),目前本实验在我校已经开展10余年,但是仅仅在“卓越医师班”中开展,本校每年有医学、医学相关及研究生的人数约700名左右,但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生比比较低,限制了该实验在所有医学本科生中开展。而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规避实验风险,节约时间、成本和师资,减少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性。 


设计原则

该虚拟实验中整合了数十例真实的临床病例,学生分析其中一例乳腺癌病例的免疫组化结果、得出分子分型、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案,最终完成实验报告。因此,我们在原来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和实验操作的交互式互动,增加了真实的临床病例,并制作为虚拟仿真实验。这不仅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帮助我们消除实验教学的盲点和难点,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实验目标

1.解决基础与临床分离、脱节问题,尽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中,基础与临床的脱节一直是临床医学教学中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卓越医师计划中实施整合课程教学,开展 PBL 教学都是为了加强前后期的融会贯通,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做到这一点,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虚拟实验项目开发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病例,我们在项目中整合真实的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和 Ki67 的表达情况,并据此判断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乳腺癌分子分型是临床医生判断乳腺癌病人预后、选择乳腺癌治疗方案的理论基础,因此,本实验将乳腺癌相关的病理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2.解决实验与理论分离问题
形态学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例如学生学习大叶性肺炎的镜下表现,更多的是记忆细胞形态,很少能将形态变化与功能的变化联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将形态学与蛋白分子表达结合,可以对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研究其意义,因而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放,在设计实验项目过程中,在原来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强化综合,做到虚拟实验项目来源于实验室又高于实验室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掌握常用科研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最常用的临床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方法,也是医学科研常用的研究方法,作为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掌握这样的实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医学生课时任务重,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好科研方法,虚实结合是一条可行之路,经过实践也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
4.解决制约实验广泛开展的实验难点
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已经有明显的提高,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乳腺癌分子分型及相应的个体化精确治疗,而在基础学习中,学生仅仅从书面上能知悉具体的分类,但是缺乏感性的认识和临床思维,基于以上各点,我们认为建设本虚拟实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成绩评定

1.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过程中设立20个交互式提问以及若干个操作提示点,提问为单选题,设立得分值,如不经提示独立完成答对的得满分,否则不得分;

  上述操作中均有相关的问题,答对满分为100分,该成绩占整个实验成绩的50%;

2.学生在完成实验操作后,应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完成电子版实验报告,并提交到指定数据库或提交给指导老师;该部分的学生成绩也占整个成绩的50%。

3.完成整个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的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4.该实验成绩将作为本校开展形态学综合实验中病理学中一部分实验成绩(30%),其他学生将作为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具体比例按照实验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