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明确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方向,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关系到社会稳定,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近些年来,由于社会鉴定机构的迅速发展,导致法医学专业人才的缺乏,许多临床医生转岗进入了司法鉴定行业,但由于未经过系统的法医学专业训练,给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带来了挑战,每年涉及法医司法鉴定的上诉案件占到了整个上诉案件的70%以上。因此,法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为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层面。目前,法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还集中在培养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层面,由于受到实验条件和课程时间上的限制,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还停留在教材上。因此,苏州大学医学部法医学系立足专业核心课程,围绕“法医损伤学”关键环节,选择“颅脑损伤”这一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代表性损伤,建设现实无法开展的项目,构建“颅脑损伤法医学鉴定虚拟仿真实验训练平台”,系统培养学生对颅脑损伤法医学鉴定过程的理解和知识掌握,使学生通过训练能够胜任法医学颅脑损伤的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和死亡原因等鉴定内容,并具备
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颅脑损伤法医学鉴定涉及到《法医病理学》(尸体)和《法医临床学》(活体)两个学科,整合后的实验内容包括规范与结构(解剖取材规范、大脑结构与功能)、成伤机制(打击力度、打击方向、致伤物等)鉴定、损伤时间鉴定、活体损伤鉴定以及死亡原因鉴定五个方面,均与颅脑损伤法医学鉴定有关。本项目在颅脑损伤尸体解剖及取材规范、脑组织结构学习的基础上,应用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颅脑损伤形态学分析原理、颅脑生物力学原理、颅脑损伤后转归及影像学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测与分析及循证法医学思维方法。本项目中成伤机制的仿真度目前为60%、损伤时间推断的仿真度为80%、损伤程度和伤残等级鉴定的仿真度为100%,死亡原因鉴定的仿真度目前为40%。
本项目围绕培养具有理论扎实、实践过硬、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法医学专业人才这一目的,依托苏州市司法鉴定公共服务平台,选择u法医学专业两门核心课程《法医病理学》和《法医临床学》,v法医损伤鉴定的关键环节“成伤机制、损伤时间、损伤程度及死亡原因”;针对w奇缺的颅脑损伤尸体及活体志愿者,x昂贵的虚拟解剖与三维重建(约1000万元),⑤耗时的颅脑损伤取材、切片实验(约1周)及颅脑损伤病人活体鉴定过程,坚持“能实不虚、虚实结合、虚实互补”原则,按照“结构与规范→损伤机制→取材部位→损伤时间→损伤程度(活体功能)→伤残等级(活体功能)→死亡原因”的实验设计思路,通过进阶式学习与通关式问答相结合、线上虚拟交互与线下综合实训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平台虚拟示教相结合,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加强学生 “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学习体验。
(1) 颅脑解剖及检材提取规范;
(2) 颅脑结构及功能分区;
(3) 颅脑损伤的形态特征及致伤物推断方法;
(4) 颅脑损伤形成时间推断方法;
(5) 颅脑损伤活体鉴定规范和鉴定方法、神经电生理检测和分析技术;
(6)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鉴定规范及鉴定方法。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颅脑损伤的法医病理学与法医临床学鉴定方法。
(1)是否记录每步实验结果:R 是 £否
(2)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 £实验报告 £心得体会 其他鉴定报告
(3)其他描述:根据司法鉴定规范出具相应的鉴定报告,各步骤累计得分80分为合格。
本项目设计以模块式知识介绍,结合通关式训练,适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
下网上自主学习和深入学习。通过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回顾和学习,使学
生能够建立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思维模式;通过生物力学软件模拟,独立完
成简单案例中颅脑损伤的成伤机制的推断;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
法推断损伤形成时间;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及死亡原因的推
断,并最终形成鉴定报告。
该项目能够对学生实现真实实验难以开展的训练,不仅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对其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