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学科作为传统工程学科,更应该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响应新工科建设,既要培养面向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具有系统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服装工程作为纺织学科重要专业,在大纺织学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注重艺术与工程融合、设计与技术交叉,培养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及可持续竞争力需求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服装工效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服装专业学生扩大行业视野、进行工效学思维方式锻炼的一门前沿课程,在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紧密围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科学、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结构等不同学科知识,既可基于物理和数字的知识开展理论研究,又可在实践应用中进行创新设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工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热舒适性是服装工效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所有服装都必须考虑的工效性能,通常情况下,常规服装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结构即可获得良好的热舒适性,然而,防护服受到使用环境和防护要求的特殊性限制,其热舒适性问题比较突出,是防护服设计开发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体穿着试验是服装热舒适性不可或缺的评价方法,常规气候条件下的服装热舒适性分析与研究可以通过人体穿着试验方法展开,由于服装热舒适性受到人体、服装及环境三个因素共同影响,通过常规的人体穿着试验开展服装热舒适性分析与研究工作对时间和费用都是很大的考验。而对于在极端高低温环境中广泛使用的隔热防护服和防寒服而言,人体穿着试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人体穿着试验可以为开发具有良好热舒适性服装及合理使用服装提供数据支撑,由于试验环境的特殊性,常规的人体穿着试验很难开展,从而限制了学生训练和提高冷热防护服的开发能力。
服装热舒适性的评价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正是基于以上实际操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设计,面向极端高低温环境下使用的防护服,开展虚拟的人体穿着试验。
实验教学的全面开展依靠相互依赖的线上、线下实验板块,采用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设计,以模块化的实验内容分层次进行实验为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极端高温与低温环境下环境、服装及人体运动方式对人体热生理的影响,理解人体体温的变化规律;同时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实验设计与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内容进行评定,实验共有10个步骤,其中前6步满分72分,每步骤12分,依据学生设计实验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后4步满分18分,每步骤7分,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