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实验要求

(1)专业与年级要求

大二及以上城市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等。

(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实验课程以已有课程建立课程体系为依托,包括《公共管理学》(江苏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电子政务》、《公共危机管理》、《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学》、《公共危机管理与决策》(MPA课程)等课程。

学生学习本门课程之前所需掌握的主要能力和知识结构包括: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基础理论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管理学原理与公共政策学基础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本课程主要应用于上述课程体系。由于本项目实验平台提供了详细的视频学习资料,因而在具备管理学或公共政策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都能较好的完成本实验所有环节的实验任务。


教学成果

image.png

image.png

实验背景

为了解决城市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演练成本高、真实场景模拟演练有可能造成演练人员的紧张和恐慌、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灾害随时随地应急演练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至关重要。其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5G时代,充分借助先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技术模式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和路径,至关重要。其二,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深层转型所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有所凸显,亟需通过技术模拟的方式来提高决策和救援管理能力,从而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三,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全球环境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种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泥石流、台风等事件频发,对于提前预知和实景模拟决策的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决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典型性。

在苏州大学智慧治理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基础上,团队设计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决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不能亲临现场操作的短板,精准有效地提升学生灾情研判、应急决策、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处置救援和灾害学习等能力。


设计原则

该课程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3D虚拟仿真技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SEMINAR(专题研讨)等方法,还原了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如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地震突发时的危机感和破坏性,同时要以政府应急管理中心的角色进行应急管理决策与现场救援。基于“模型+决策+执行”的设计思路,系统内置灾害动态发展模型和应急救援力量模型,学生根据灾害的情况进行应急救援决策,派遣不同的应急救援队伍会体现不同的救援效果,体现应急决策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


实验目标

本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主要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等级、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决策的基本内涵及理论知识;

(2)学习和掌握灾害产生的根源、发展机理、生命周期、应对原则、体制机制以及预防处置、恢复重建等方法策略;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应急预案体系、预警信息发布及新闻发布会方案、讲稿等的写作格式规范和要求;

(4)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大突发自然灾害预防、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应急决策、恢复与重建、媒体沟通等应急流程、业务操作和运用原则。

(5)通过沉浸式场景感知和应对危机事件,提高学生参与重大突发自然灾害管理各环节的应急应对能力,包括灾情研判能力、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及救援处置能力等。


成绩评定

该课程的评价方式涵盖教师评分和系统自动评分两部分。教师评分是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方案结果等进行评分。系统评分更关注学生操作的完成度,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记录及数据进行评分。基于平台系统能够对学习者的实验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同时具备完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成绩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多维的评价从不同的评价视角出发,相互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