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肿瘤显像虚拟仿真实验
登录
实验要求

(1)专业与年级要求

专业要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放射医学、临床医学

年级要求:大学四年级(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等

(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知识要求: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内科学、肿瘤学、辐射剂量学、放射化学、放射卫生学、核药学。

能力要求:能够掌握CT影像学、能够正确实施内外照射防护方法、能够处理分析医学图像。


教学成果

苏州大学的放射医学是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拥有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放射医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苏州大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之一。


图片1.png

实验背景

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超过456万例,死亡病例超过300万例,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健康中国行动”中明确提出推进癌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采用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放射性显像剂,针对恶性肿瘤细胞糖代谢异常升高的特点,联合CT成像可以获得体内微小肿瘤病灶的精准解剖定位信息,是目前临床诊断癌症最有力的方法,对于指导癌症治疗和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是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等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检查技能。


设计原则

本虚拟仿真实验首先以动画的形式进行知识点导入,重点展现18F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18F-FDG的化学结构与合成方法、PET-CT显像信号的收集原理。其次用3D虚拟技术搭建了PET-CT显像全场景,构建了患者检查的全流程,对于实验中的关键步骤进行详细说明和提示,并在患者病史收集、药物剂量计算、个人防护用品穿戴、上机检测等步骤中设置了题目设置了交互式操作和题目,学生只有正确回答并操作后才可以进入下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实验目标

1.深入浅出的认知目标

掌握放射性核素18F的特点及PET-CT工作原理

熟悉18F-FDG显像在肿瘤诊断领域的意义和优势

2.融会贯通的技能目标

结合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化学元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医学知识背后的基础科学原理融会贯通,掌握诊断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的原理和方法。

3.学以致用及弘扬科学精神的价值目标

通过“氟”元素的发现历程,了解历史上化学家们为探索未知,勇于献身的精神;了解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 uExplorer探索者”优势;通过实际病例场景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及如何将课堂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


成绩评定

本项目教学考核均通过在线进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式:

(1)在虚拟仿真实验的过程出现相应的实验操作原理、步骤、参数的选择或问答,需要学生做出正确的解答,并有相应的解释和提示。

(2)虚拟仿真实验操作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总结、统计分析并进行讨论。

(3)建立在线实验教学讨论平台,学生可以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线上的提问,由在线教学服务人员进行解答。


学情分析
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
学习完成情况
共有 2600 人次参与学习
其中 2250 人次完成
共有 350 人次未完成
成绩分布
教学团队
高明远高明远教授
承担任务:教师
俞家华俞家华副教授
承担任务:教师
赵琳赵琳副教授
承担任务:教师
邓胜明邓胜明副主任医师
承担任务:教师